美国劳工电影系列(一):Food Chains

电影主要讲美国农业工人(farmworker)的故事。之前一直觉得美帝的农业非常先进,大型收割机操作即可,没有想到那么采摘西红柿的农业工人生活还是很悲催。那些农场中,播种、喷洒农药等工序都已经用机器代替,但是采摘的工作还是由人工完成。

故事的开头就是佛罗里达的Immokalee小镇。那些农业工人早点五点钟就要起来,先把孩子送到临时照顾人那里(babysitter)。佛罗里达天气炎热(工人开玩笑说,如果觉得有一阵凉风,那一定是旁边在喷洒农药!),他们要做到晚上8点才回来。即使如此,他们的收入仍然十分微薄:算下来一天能挣到40美元,一年下来有10500到13000美元。他们十几个人住在一个trailer(拖车改装成的住房)里面,里面的设施也很简陋。

当然,农业工人面临的不仅仅是经济拮据的问题,女性职工面临各种性骚扰,还有工人被虐待,被殴打,关小黑屋,等等,电影里还讲述了Eric Schlosser(Eric Schlosser是《Fast Food Nation》一书的作者)等人到国会作证,讲农业工人被关在小黑屋,靠着求生的本能逃出来。当时主持听证会的就有参议员Bernie Sanders,他现在正忙着与希拉里争夺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提名。

电影穿插着分析了这些农业工人经济困难的原因。首先是农场主的剥削,而农场主也受到食物链的顶端——那些大型超市的压制。美国的超市都是大型连锁超市,比如沃尔玛,农场主的议价能力也有限,沃尔玛一压价,农场的利润这几年就停滞不前,而沃尔玛的利润是节节高。农场的利润有限,因此对于农业工人就更加刻薄。尽管如此,他们也没办法。他们多来自墨西哥,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签署后,美国产品倾销墨西哥,墨西哥的工农业基本被毁了,他们也不得不到美国寻找工作,接受这种盘剥。而且好多人都没有合法身份(undocumented),在美国也过得提心吊胆。

电影里面的几个情节还是设计的非常漂亮。比如在加利福利亚的Napa Valley,一个产葡萄酒的著名山庄。电影镜头上,一边是酒庄的红酒拍卖会,动辄一千多美元一瓶的葡萄酒,达官显贵纷纷举牌,一边是贫困的农业工人,在搭的简易棚里用电磁炉的锅炒菜。相比Immokalee的农业工人,他们不要说房子,连一个稍微坚固点能防风雨的拖车都没有。

另一方面,农业工人也慢慢学会了抗争。他们组建了CIW(Coalition of Immokalee Workers),一个以农业工人为主的人权组织。电影的一个重点就是回顾CIW组织工人到Publix公司总部的门口(Publix是佛罗里达的一个大型连锁超市)进行为期六天的绝食抗议(hunger strike),口号是“A penny, A pound”。CIW认为,他们在农田里采摘西红柿,采摘一桶西红柿只得到50美分,而且这个价格已经维持了至少三十年,他们现在要求得到更公平的价格,即采摘的西红柿,每一磅增加一美分的工钱,这笔钱对Publix是小钱,但是对他们说来,能让他们稍微改善一下生活。但是经过六天的抗争,即使最后一天好多社会名流(包括肯尼迪家族的后代)都来支援,Publix也没有妥协,甚至都没有出来谈判。

还好,CIW这几年力推的公平食物项目(Fair Food Program)还是取得了一些成功。公平食物项目主要内容是让这些企业支付额外费用,通过农场主到达农业工人的手里用来提高收入,而沃尔玛等大型连锁超市和Taco Bell等连锁餐厅都已经表态支持,这大概也是令他们比较欣慰的事情吧。

柯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