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工人中心”(Worker Center)简介

自上个世纪后半叶以来,美国私营企业组建工会的比例已经大大下降,现在大概只有8%左右的私营企业建立工会。在这种情况下,工会自身也进行了改革,参见文摘(第3期)| Gawker 成立工会始末等。此外,为了填补社会保护的空白,美国社会涌现了大量的劳工组织从事劳动者的保护工作,比如NGO、社区工会等等。本文介绍的“工人中心”就是一个运作比较成熟、作用也比较大的社区工会。Janice Fine曾撰写《工人中心》一书详细介绍这一组织,笔者挑选部分部分编译如下。

第一章主要是工人中心的概论。工人中心是指那些以社区为基础的中介组织,为低收入劳动者提供帮助并将他们组织起来。工人中心主要是以移民为服务对象。从成立之初,工人中心已经经历了三代的发展。第一代工人中心主要活动于1970年代和1980年代,主要服务于南卡和北卡的黑人,纽约市的中国城,ElPaso的墨西哥移民以及旧金山的中国移民。当时的北京是,美国的制造业开始衰落,而低工资的服务业兴起。第二代工人中心兴起是在1980年代晚期和1990年代,主要服务于新的拉丁裔移民,他们从中美洲而来,工作在大城市及郊区,此外还有大量的东南亚移民来美国寻找工作。从2000年开始是第三波,主要服务于集中在郊区和农村的移民。

不同于工会,工人中心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他并不以工厂为活动中心,而是以地域决定自己的活动范围,也就是基本活动在大都市和城市地带。这也决定了,他的工作不是帮助工人在单位中建立工会,但是也不排除他们会帮助工人就工资和劳动条件与用人单位进行谈判。其次,工人中心提供的服务非常广泛,除了法律援助,他们还对员工的低收入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撰写报告,并游说地方政府对劳动法和移民法进行改革。工人中心还与宗教中心和政府机构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学生团体等建立了正式或者非正式的联盟,一起推进劳动者的保护工作。

在第四章,作者重点讨论了工人中心如何组织经济运动。首先,工人中心做了一些社会运动的基础工作,比如领导人的培养,大众教育以及在全球化时代与其他国际运动加强团结。第二,向公众宣传低收入劳动者的情况,特别是使用一些吸引公众的词,比如“人权”“反血汗工厂”以及“一个公平的工作应该得到一个公平的收入”等框架赢得公众的支持。第三,在低工资的行业寻求去执行基本的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提高工资并且改善工作环境。第四,努力去制止种族和族群歧视并使得移民工人的身份正常化。第五,处理移民准入的事宜,并在学校、住房和健康保险领域挑战制度化的歧视问题。

而工人中心和工会能否携手也是作者关心的问题,毕竟工人中心和工会有着不同的组织方式和结构,也有着不同的文化。作者曾观察过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一次工人中心和工会的合作。一开始,他们合作的很愉快,工人中心已经团结了大量的工人,而工会则希望将他们吸收后建立工会。但是在过程中,矛盾就产生了。当工人和工会坐下来谈时,工会就直接拿出起草好的合同,让工人选择选项,也不会向员工解释集体合同的条款。而工人关心的移民身份、工作环境等问题,集体合同都没有涉及。工人因此觉得工会和自己是不同的系统。而工会完全不了解工人的想法,反而埋怨工人并不懂工会的投票程序。接下来,作者也举了一些成功的例子,讲述工人中心如何与工会合作并成功建立工会。最后,作者也提出了一些加强工会和工人中心合作的建议,比如发展一个对话系统,确定需要承担责任的人员,成立一个共同的委员会,在委员会中工人中心和工会分享各自阵营的情况,探讨如何帮助对方,等等。

Fine, J. R. (2006). Worker centers: Organizingcommunities at the edge of the dream.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worker_centers_janice_fine-process-s275x417

柯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