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ce to the bottom是指打破底线的一种竞争方式,包括以剥夺本国劳动阶层的各种劳动保障、人为压低他们的工资,或者放任自然环境的损害为代价,从而赢得竞争中的价格优势。《大西洋月刊》的一篇最新文章就讨论了数据工人带来的Race to the bottom问题。(The Online Gig Economy’s ‘Race to the Bottom’,https://www.theatlantic.com/technology/archive/2018/08/fiverr-online-gig-economy/569083/)
文章主要讨论了以自由职业者网站Fiverr为代表的用工模式。在这个网站中,买家可以要求各类服务,比如让别人代写一本书,或者让别人帮忙设计公司Logo。对买家来说,这个网站能提供很多熟练的劳动力,价格也普遍比较便宜。网站本身也提供了一些便利,比如允许买家检查工作进度,允许买家为工人打分,并且提供解决纠纷的机制。
而网站的劳动力,也就是本文所称的数据工人,则来自世界各地,既有发达国家如美国和英国,也有发展中国家如墨西哥等(当然大部分来自发展中国家)。并且,像马来西亚等国家,还希望将数据工人做成一个产业,政府向居民提供培训,使他们能通过平台获得收入。如今,这个网站俨然已经是一个国际性的数据工人平台。
不容否认,这个网站在一定程度上让劳动者更加平等。买家不知道电脑背后提供服务的数据工人是谁,他们可能是美国某个小镇的非法移民,可能是退休工人,这些数据工人将不再担心可能针对他们的就业歧视。
但是对于高技能的劳动者,无论是来自美国还是其他发达国家,多少还是有些尴尬。Fiverr网站不会显示他们的教育背景和资质,在支付水平方面也不会考虑生活水平问题。他们将不得不面对一种无序的全球化竞争,买家们不断地压低价格,而工作也非常不稳定。
《大西洋月刊》指出,如果说之前的外包业更多的是制造业的外包,比如把工厂搬到中国,如今这种情况蔓延到了服务业,买家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以最低的价格采购服务。可能在美国某个小镇,做着广告设计小本生意的小商人,一下子就得面对全球化的竞争,并且对方的价格还更低,从而使得小商人的生产陷入困境。对于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数据工人,哪怕工作的价格被压低,这点收入也能改善生活,毕竟之前的起点比较低。但是对其他很多数据工人,被压低的价格无法让他们过上舒服的生活,更何况在费率方面,他们根本没有能力与网站进行谈判。
对于race to the bottom的问题,牛津大学教授Mark Graham在采访接受杂志采访时也提出了几个建议,比如,可以设立一个全球化的机构来确保国际劳动标准的实施。他最近为FairWork Foundation写了一个建议书,这个机构将为最低工资支付比较好的公司颁布证书。此外,工人还可以对网上支付不公平的雇主实行电子纠察,或者工人可以通过Facebook等平台互相分享信息。目前在Amazon Mechanical Turk已经有Turkopticon,允许数据工人为雇主打分[1]。最后,一些数据工人还建立了工人合作型共享平台,可以更好地控制费率和争取更好的劳动条件。
[1] 这款Turkopticon浏览器插件,让数据工人能够对需求者进行评分,评分指标包括沟通情况如何、是否大方、是否公平、付款是否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