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讯】《外国劳动法学》

作者寄语

 

这是劳动法海龟第一次以这样的方式集体发声,所以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标志这个群体的成长和自立,既有痴心情怀,又有学术自觉,以属于我们的方式致敬四十年改革开放。中国劳动法只有面朝大海,才能春暖花开。希望我们更有担当,更有力量。

——田思路(本书主编;撰写导论和日本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人之过,尤应借鉴。

 

——韩壮(撰写法国编)

 

本书不仅是一部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劳动法的概论或者导论,更重要的是要提供一个外国劳动法的中国视角,站在中国劳动法律问题的角度选择论题、素材并进行体系梳理和研究,是一部带着中国问题的外国劳动法。通过本书,希望读者不仅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世界劳动法律体系的多样性,也能发现世界劳动法律体系的共同之处和发展规律。

——沈建峰(撰写德国编)

 

本书不求辞藻的华丽,但求内容的翔实,着力打造一套能够真实、全面反映外国劳动法概貌的文献工具。

——闫冬(撰写英国编)

 

本书主要聚焦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劳动法,为国内的外国劳动法学研究做了一点微小的工作。

——柯振兴(撰写美国编)

 

养劳工之正义,法外邦之先例。

——吴锦宇(撰写国际劳动法编)

 

前言

 

中国劳动法的发展离不开对外国劳动法的学习与借鉴。为此,我们不揣浅陋,编写本书,希望能为国内相关教学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

学习和研究外国劳动法的意义主要在于,一是为我国劳动立法提供学理借鉴;二是为我国劳动法解释提供技术工具;三是为我国实现统一的国际劳动规则提供比较基准;四是为我国企业了解国际贸易投资相关国家的劳动法律政策提供参考依据。鉴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时间较短,劳动力市场发育尚不成熟,劳动法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还不够系统,因此对外国劳动法的研究和借鉴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

劳动法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普遍基础。同时,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特殊性,其法律传统和工人运动的社会背景各有不同,因此各国劳动法又具有明显的本土特色。在寻求各国劳动法理论和制度的共通性的同时,比较其差异以及产生这些差异的历史和现实根据,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提示我们,在学习借鉴外国劳动法时不能盲目照搬,要结合我国社会背景以及劳动关系的实际加以考察和运用。此外,通过国际比较的视角,不仅可以明晰我国劳动法的特色和不足,也对构建超越国家的更为普遍的劳动法体系提出了值得思考的时代课题。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国际劳动组织为代表的国际机构在尊重成员国劳动法理论和制度差异基础上形成的共同规则,成为国际劳动法的主要内容,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为成员国所遵循和借鉴。

本书由法国、德国、日本、英国、美国等五个经济发达国家的劳动法和国际劳动法构成,一般来说,前者被称为“外国劳动法”,后者被称为“国际劳动法”。为简明起见,本书使用“外国劳动法学”为书名。本书在保证体系相对完整的前提下,主要以个别劳动法、集体劳动法和劳动争议处理法为基本内容(美国增加了反歧视法),对以上各国劳动法和国际劳动法的产生、发展和基本特征进行介绍和分析,对其重要原则、制度以及最新的理论和判例发展进行集中阐述,力图通过这样的结构和内容安排对外国劳动法的精华加以提炼和呈现。同时我们还对国内读者关注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拓展研究。为了方便读者加深理解和展开阅读,本书还标注了大量注释,并在每一部分之后附上了相应的扩展阅读。

本书编写者由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并在比较劳动法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组成,具体写作分工如下:

导论:田思路(日本神户学院大学法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大阪大学高等司法研究科访问学者,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第一编:韩壮(法国普瓦捷大学法学博士,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国际法研究所研究员,华东政法大学客座教授)。

第二编:沈建峰(法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德国波恩大学访问学者,曾获洪堡基金会“联邦德国总理奖学金”)

第三编:田思路

第四编:闫冬(英国华威大学法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副院长、英美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第五编:柯振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毛威尔法学院法律科学博士,南开大学法学院讲师)

第六编:吴锦宇(意大利摩德纳-雷焦·艾米利亚大学博士,浙江工商大学讲师,曾任意大利马克·比亚吉基金会(欧洲智库)研究员、国际比较劳动法与产业关系学会学术编辑,曾参加国际劳工组织日内瓦总部培训项目)。

全书由田思路统稿、改定。由于各国的资料繁杂,各人写作风格不一,本书在统稿中没有像有些比较法的教材或专著那样追求全面一致,而是在基本结构相对统一的前提下,力求开放包容,展现各位作者的学术个性和多元风格。

希望本书能给读者提供专业和系统的外国劳动法知识。

谨以此书献给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田思路

2018年12月

目录

导 论

第一编 法国劳动法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个别劳动法

第三章 集体劳动法

第四章 劳动争议处理法

结 语

扩展阅读文献

第二编 德国劳动法

第一章 德国劳动法的定位、调整对象、调整方法

第二章 个别劳动法

第三章 集体劳动法

第四章 劳动争议处理法

结 语

扩展阅读文献

第三编 日本劳动法

第一章 概论

第二章 个别劳动法

第三章 集体劳动法

第四章 劳动争议处理法

结 语

扩展阅读文献

第四编 英国劳动法

前 言

第一章 英国劳动法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 个别劳动法

第三章 集体劳动法

第四章 劳动争议解决机构

结 语

扩展阅读文献

第五编 美国劳动法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个别劳动法

第三章 集体劳动法

第四章 反就业歧视法

结 语

美国重要法律索引

扩展阅读文献

第六编 国际劳动法

第一章 国际劳动法的历史演进

第二章 国际劳动法

第三章 国际劳动组织

第四章 个体核心劳动标准

第五章 劳动就业

第六章 劳动条件

第七章 集体劳动权

第八章 国际劳动公约实施的监督机制

结 语

扩展阅读文献

后 记

后记

编写一部外国劳动法学著作的念头由来已久,但真正着手时却又不禁踌躇:在有关国外劳动法的译著越来越多,学者获取第一手外文文献也越来越便利的背景下,为何还要编写一部外国劳动法学著作?又要写一部怎样的外国劳动法学著作?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本教科书,还是为了给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劳动法律感兴趣的研习者一部外国劳动法的导论?这些似乎都是理由,但又不仅仅如此。在我们看来,编写一部外国劳动法学著作更重要的是:其一,提供一个外国法的中国视角。不只是介绍外国的制度,更重要的是站在中国劳动法律问题的视角选择论题、素材并进行体系梳理,这与翻译的文献具有根本性的区别。其二,提供一个制度框架。劳动法的制度纷繁庞杂,中国如此,其他市场经济国家也莫不如此。在进行劳动法律比较研究的过程中,研习者往往易于迷失在个别的制度或者规则中,但实际上,法律制度发挥作用的基本模式应当是整体用力,强调体系效应。因此,通过有限的文字对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的制度框架作一个体系梳理,不仅是在介绍外国的制度,更重要的是为劳动法的比较研究提供一个全景式的框架,避免制度介绍和比较迷失于个别的规则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上述目的是本书选题和体系构成的基本指引。

毫无疑问,外国劳动法是一个宏大的主题,各个国家的劳动法律著述已经汗牛充栋,“外国”更是一个庞大的范畴。在有限的篇幅中如何完成对国内读者有意义的外国劳动法介绍,是本书选题和写作过程中颇为困难的问题。目前各位读者所看到的,更多是对比较法律传统中的法系划分、我国法律移植和借鉴的传统以及各国劳动法律的世界影响力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考量的结果。因此,在内容上既有主要大陆法系国家如德国、日本、法国的劳动法,又有主要英美法系国家如美国和英国的劳动法,并在此基础上对国际劳动法的主要内容加以阐述。上述劳动法律都是影响其他国家、影响我国、具有一定程度上“母法”意义的法律制度。这种选择尽管有挂一漏万之嫌,但通过对其劳动法律的研习,应当可以形成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国际劳动法律体系的概览。

在一个较为有限的篇幅内,将上述各国的劳动法既进行整体展现又予以深度发掘,将国际劳动法既作纵向发展描述又作横向基准比较,需要具有十分深厚的知识储备和研究积累。为了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我们精心组成了研究团队,团队成员均具有长期在国外学习和研究的经历,不仅对相关国家的劳动法有较为扎实的系统研究,而且对这些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和体验。我们希望结合自身多年的研究和积累,尽可能对各国繁杂的劳动法律进行准确提炼和把握,尽可能体现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学术品位,尽可能以独特的学术背景、知识结构和敬业精神保证本书的科学、完整、新颖、准确。同道合作,共执一笔,此为我们多年海外求学的一次集中的成果展示,也是我们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对国内劳动法学研究的一次倾心的学术奉献!

当然,面对外国劳动法的博大精深,我们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后续的国别比较研究还有待逐步深入。受能力所限,本书不可避免存在错失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华东政法大学对本书予以教材立项、北京大学出版社各位编辑对本书精心编辑,华东政法大学李凌云副教授为本书的立项和出版做了大量协调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编者谨识

柯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