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基本收入,议题比方案更重要
The War on Normal People 读书笔记
饶溪
一本精彩的竞选书籍通常由两个部分构成,一部分叙述竞选人“个人的奋斗”,另一部分则是探讨“历史的行程”。以这个标准来看的话,Andrew Yang 的这本 The War on Normal People 算不上是一本精彩的竞选书籍,因为它的历史行程部分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 Andrew Yang的个人奋斗。

在我看来,任何觉得“美国政府应该每年花1.3万亿美元无条件给每个美国人每月发1000美金”这个说法荒谬至极的人,都属于这本书的目标读者。某种程度上,我觉得它是讲为什么要搞“全民基本收入”(UBI)最通俗易懂的指南。
全民基本收入、替代性工运(Alt-Labor)以及机器人税是我们美国劳动法观察近两年关注的新劳工议题,Andrew Yang 的这本书以美国社会为范例,完整的讨论了这些议题出现的原因、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背后的根源性问题。
全书的第一部分叫“工作哪去了?”在这个部分,Andrew 首先描述了普通美国人(比如码农就不算)和他们普遍的工作状态。基于一系列数据和研究支持,Andrew 认为本轮由于人工智能(当下或许只能称机器学习)等各种自动化技术带来的工作替代将会导致普通美国人大规模失业。较被替代岗位数量而言,本轮新增岗位数量少得多,并且需要高得多的技能(如机器学习工程师),指望普通人像以往一样从旧工作转到新工作以维持就业水平几乎不可能。也就是说,这一次的自动化失业和以前完全不同。在这个部分,Andrew 同时认为,本轮自动化带来的失业并不只针对传统制造业或者说蓝领工作。一些看起来需要高等教育和长期经验的白领工作同样会被机器学习等新技术逐步或者完全替代。即便当前的技术只能替代这些岗位的某些流程,但总体上也会很大数量的减少雇佣。判断一个工作岗位会不会被自动化的标准并不是看其是否需要认知技能,而是看它够不够常规(routine),以这个标准来看,即便是医生、律师、会计师甚至是艺术家的工作都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被部分或者完全替代。日常关注机器学习研究及应用进展的读者不难发现,这种说法并非危言耸听。
全书第二部分叫“我们怎么了?” ,这个部分一开始探讨了一个很重要的议题——“生活在泡沫里”。Andrew 认为,很多人(比如这本书的读者)很难体会普通美国人的生活困难。用个不恰当的比喻就是,知乎上月入百万的精英们并不了解快手上普通老铁们每天面临的生活难题,而这些老铁才是日常的大多数。在讲了泡沫生活问题之后,Andrew 从各个方面讨论了失业、低收入对不同美国人群造成的恶性影响,以及随之引发的各种严峻的社会问题。经常阅读《大西洋月刊》的朋友可能会发现,这个部分探讨的社会问题在近几年已经被讨论过,Andrew 在汇总了这些问题后认为,就业机会的减少以及未来的进一步丧失、社会分配不均是造成当今美国这些社会问题的主要原因,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性解决方案,这些社会问题在未来将会加剧并且导致难以承受的后果。
全书第三部分,也是最后一部分,叫“解决方案和人类资本主义”。其中主要论述了为什么搞全民基本收入是解决前述问题的最好方案。剩下的内容则探讨了如果我们能解决这些问题,未来人们的生产形态和社会运作形态会发生哪些变化。
Andrew 提出的全民基本收入方案是国家给每个18–64岁的美国人每月无条件发放1000美金(之后根据通货膨胀情况调整)。为了实施这一方案,抛开修宪不说,美国政府一年要花1.3万亿美元(联邦政府一年预算才4万亿美元)。负担这笔巨额开支的方法自然是加税,但与业界热议的收“机器人税”(或者叫自动化税)不同,Andrew 认为收的应该是增值税(a value-added tax (VAT)—a consumption tax),也就是,普通人和企业在购买商品或者服务时缴税。他认为,这种做法比根本无法定义的“机器人税”更实际,也更难被企业规避。虽然加上增值税后商品和服务会贵一些,但您手上不是多了12000刀了吗?
Andrew 认为,实施这个水平的全民基本收入对应对正在到来的自动化失业浪潮有很大的帮助。这一政策有助于刺激低消费水平地区的经济、缓解普通美国人今天面临的经济压力、鼓励创业创新、帮助失业者再就业、和谐社会、助力后代养育、刺激消费等等。同时由于直接发钱并不像以往搞各种专项福利需要专门预算、专门政策、专门部门、专门人员,实际上并不会造成“大政府”的问题,反而有利于改革和整合传统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同时,收入的增加将使很大一批人不再依赖各种专项福利,从美国政治现实考虑,全民基本收入算是一种“左右逢源”的政策。分析了成本和收益后,Andrew 以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一些类似方案和试验的效果驳斥了一些对全民基本收入典型的批评。
所以,全民基本收入真的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了吗?其实未必。首先,一些观点认为,人口老龄化和出生人口下降或许才是未来社会的主要危机,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全民基本收入对解决这个问题并没有优于其他政策的助益。在参与202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过程中,参选人郭台铭提出的主要政见之一是“0-6岁国家帮你养小孩”,虽然同样因为资金来源等问题遭受到各方检视,但显然如果人口是主要问题的话,花同样甚至更少的钱,会有更针对这一问题更有效的解决方案。还有一些观点认为,Andrew 默认了劳动者只能逆来顺受的被机器替代,但现实或许不是这样,即便是在工会参与率较低的今天,劳动者也可以通过替代性工运或者其他团结方式直接的争取自己的权益(比如15美金/小时的最低工资)。
但即便是解决方案尚存争议,并不妨碍 The War on Normal People 本身成为一本值得劳动问题关注者阅读的书籍。
首先,本书对于本轮自动化浪潮和以往区别的讨论值得认真对待。如今机器学习应用的突飞猛进已经使白领工作不再免疫自动化威胁,业界对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追寻更是使得这一问题在未来只会加剧。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本轮自动化失业浪潮的不同之处值得每一位社会成员关注。
其次,在讨论失业引发的社会问题时,本书虽然聚焦于美国社会,但这些现象背后的根源性困境也是当今全球大多数地区面临的挑战。当下世界各地民粹浪潮的兴起、右翼政治势力的抬头,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这些根源性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演绎。与此同时,“生活在泡沫里”的现象值得每一位公共政策研究者、制定者和那些自诩为社会精英的人士警惕。
最后,即便未必是最佳方案,全民基本收入比起复兴劳工运动或者开辟新的专项福利政策(如国家提供再就业培训)这些基于传统劳工政策视角的方案来说也是最贴合时代需求的。随着经济形态和产业形态的变革,与其保卫那些注定要失去的工作机会不放、制造冗余雇佣,倒不如直面社会成员以生存权为基础的直接诉求。在这个视角下,以当下的经济形态变革和劳工的团结能力来看,全民基本收入甚至比传统方案要实际得多。
面对问题,问题解决一半,逃避问题,问题增加一倍。无论是赞许还是批判,让全民基本收入这一议题进入主流公共政策讨论空间都是有益的,这些更现代也更实际的讨论有助于帮助我们探索真正的解决问题之道。